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

注意力經濟學:網路上為何沒有第二次機會

好萊塢電影、音樂、和時裝等,都是"注意力"決定了結局的市場,而現在連網路和手機軟體恐怕都將落入同樣的命運。對這些產業而言,注意力經濟將比真正的經濟要來得殘酷得多,因為企業主可以從投資人身上募到資金,但如果缺乏用戶注意的話,有錢也沒太大用處。對現今的軟體們來說,如果沒有給人好的第一印象,可以說是就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。

將近10年來,軟體創業公司一直奉行的真言,便是越早而且越頻繁推出越好,例如早期的Linux便是一個成功代表。不過現在這個哲學顯然必須稍做修正,這意味著開發商必須在提供服務的速度,和快樂與效用的承諾間中找到平衡,因為一款軟體如果讓用戶快樂或者具實用性,那麼使用者就比較可能聚焦在正面經驗,而忽略了一些小缺陷。就像很少有人記得Google的Gmail一開始只是一個準系統產品,因為它擁有搜尋和看似無限的儲存空間,大多數人也就只注意到好的一面。事實上,這邊有一個公式可供軟體開發商參考,那就是「最低可行產品」(Minimum Viable Product,簡稱MVP)+快樂+效用=早期牽引力。

再看看相反的失敗例子,想向Google挑戰的搜尋引擎Cuil、號稱可以最快打敗YouTube的新一代P2P網路電視Joost、和最近剛推出的Color,都在推出之後就招致批評不斷。Joost一開始十分被看好,但是它無法滿足早期採用者,也無法解決遭遇到的技術問題;Cuil無法像所承諾一般真的勝過Google,亦缺乏了讓用戶眼睛為之一亮而再次造訪的特色。簡單來說,這三家公司有以下幾個共通點:
#十分有名且有才能的創立團隊
#遠大到近乎魯莽的目標
#宣傳一種新的消費者使用行為
#缺乏快樂與效用間的平衡
事實上,在社群媒體風行的今天,所有的好與壞消息都傳播得更快,要消弭負面評論所要花的努力也更大。

台語裡面有一句"吃快弄破碗",這對新創公司來說特別受用,因為它們必須每次聚焦一個市場,才有獲勝的可能。所以就拿手機軟體開發商來說,先聚焦在一個阻力最小、市場滲透率最高、且消費者愛用的平台即可,接著便是確保正確的用戶經驗,即使這要花上幾個星期的時間。沒辦法,在擁有超過65萬款手機軟體和數萬網站服務的今天,一旦失敗就沒有第二次機會了。

轉至數位時代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